讀詩 | 噢,你就是那颗橘子树

今天讀這首詩歌的時候,想起師父去年秋天帶我去他恩師的紀念堂,指著小房間裡的木頭說,這個木頭可以在世間存放千年,我問:那麼千年以後,它(木頭)還會在這個房子裡嗎?

樹木有他的前半生和後半生,樹木的生命是多麼的長。曾站在紅色的土地上,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同伴歡聚、離散。被一個青年鋸去,或許是成為一木棺材,漂在通往彼岸的河流上,也可以變成一所木屋,陪伴一個家庭的世世代代。

與潮濕的命運相反,他獲得了安靜的下半生。在它倒下的生命中,看過這個家如何迎接新生的誕生,看過小孩如何練習生子,看著老祖父生前如何打掃他的屋子,看著他逝去,也看過老祖父曾經是孩子的時候,也手握著筆,練習生子,並看向窗外的世界。

用橘子樹的一生來看人世的渺小短暫,一代代,就那麼過去,原來我們都曾有過新鮮的希望和好奇的眼睛

 

《噢,你就是那顆橘子樹子》

——顾城,1981

噢,你就是那顆

橘子樹

在風中驚慌地叫喊

你曾在積水中

端詳過自己

不知為什麼

向南方伸出

疲倦的手臂

讓各種顏色的鳥

落在肩上

 

你曾有朱紅的果子

它愛過太陽

還有淡青色調皮的果核

落在群星中間

你還有

那麼多完美的葉子

她們只談論你

像是在說不曾歸來的父親

直到懷念和想象

一起,飄向土地

 

在最後的秋天

她們都走了

天空收下了鳥群

泥土保存著樹根

一個不洗頭的小夥子

和鋼鋸一起唱歌

唱著歌,你倒下

變得粗糙和光潤

變得潔淨

好像情人涼涼的面頰

 

你也許會

變成棺木,塗滿紅漆

變成一隻灌滿

雨水的小船

告別褪色的蘆葦和岸

在最平靜的痛苦中

遠去,你也許

會漂很久

漂到太陽在水中熄滅

才會被青蛙們發現

 

你也許沒有遇見

那麼潮濕的命運

你只被安放在

屋子中間,反射著燈光

四周是壁毯

低語

和禮貌的大笑

在一個應當紀念的晚上

你的身上

蹦跳著

穿著舞蹈服裝的喜糖

 

你應當記住那個晚上

記住呼吸和夢

記住歡樂是怎樣

在哭喊中誕生

一隻可愛的小手

開始握筆

開始讓學走路的字

在紙上練習排隊

開始寫下

妹妹

水果和老祖父的名字

 

老祖父已經逝去

只有你知道

在那個藍色的傍晚

他是怎樣清掃過

和他的頭髮一樣

雪白的鋸沫

他細細地掃著

大掃帚又輕又軟

輕輕落下,好像是

母鴕鳥遮擋幼鳥的羽毛

 

他掃著,注視著倒下的你

默想著第一次

見到你的時刻

那時,他可能也在

默寫生字,咬著筆

看著窗外,那時

你第一次在這片

紅土地上快樂地站著

葉子又細又小

充滿希望

 

自由就是自然

时常觉得每一个心灵状态都会刚好碰撞到符合自己当下状态的电影、书籍、语言、故事、人事,一种神明关照的感觉。大概是5年前的时候,自己对自由的感觉就是自然;也自然而然地读到了木心写的一句:自由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由。

顾城说过精神就是一颗大树,古今中外被精神所照耀的人,就是大树上叶子,样子各异。当你遇见他们的时候,你会知道你们来自一个来源,你读他的诗,就觉得那是自己所写的。

自然不等同于自然界,是一种心的力量的体现,你在不在其中。

在创造的空间没有所谓抄袭,只有相互之间的启发。所以看似不相同的却是极为相似的,我们同为同样的精神所撼动。

自然是生生不息的,你可以感受到光,却不能把握它。就像是你不能固定一个字的意义,最好的距离是看见字在舞动,看见它的洁净、自在和无限。

互相欣赏的关系都像恋人,无关身份和性别,你看她自然来去,看到她的洁净、自在和无限,并乐在其间。因为是无限可能的,所以自由,同时孤单、无助、美丽。

洁净同时是黑暗与光明。

給你的禮物

母親是茹素者,每年新年或是大型聚會總免不了會帶給宴客的主人煩惱,得在葷食的大環境中,得抽出另外的時間與食材來準備一份素食者可食用的食物。

父母從小在我的腦海中都是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所以對於收禮或是給人帶來負擔的事情都會盡可能避免。去年新年拿到了一筆打工的錢,母親想購入一台冰箱已久。三番四次地光顧電器店,決定款型要付款時。父親拒絕由我來付款,掏出自己的信用卡並說:你有這個心意,就已經是買給爸爸媽媽了。

我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在我的意識中,能感受到對方的心意與關懷,遠超於有形的物質。

自己身邊漸漸與素食者的緣分日深,偶有機會招待或他們共處,能明白他們與非素食者共餐時所會遇到的壓力與不被理解之處。也因為母親自己是素食者的關係,較容易能共感。

但作為少數者在大家庭、大環境中,素食成為一種選擇。在我日漸成長中,我慢慢學習不再以個人的角度,單就少數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如果今天我是一位宴客的主人,我不可能只準備燙青菜給遠道而來的你吃,這便是宴客主人的心。

「我只是一個吃素的人,我的要求不多,最簡單的準備就足夠,無須特意為我準備什麼。」

「我不是一個需要物質來加以確定什麼關係的人,所以你不需要給予我這些。」

一味地想著表达、表现自己不是怎麼樣的人,所有的念頭只想著:我不要什麼,害怕壓力而拒絕禮物與別人的心意,因為不想浪費对方的金錢與時間,表明自己不祈求物質,不希望對方辛苦,卻忽略了對方想要迫切地想要付出的心意。

一直以為有形物質不重要的自己,偶然收到充滿心意的禮物,久久感動不已,從遙遠的過度傳遞而來的心意。有時候還是會偶然記起大學在一段非常傷心的時間,師父對於我的處境無計可施,就買了一袋非常好吃的蘋果掛在我宿舍的門口,敲敲門,打開門的時候已不見人影。在很多往後的時刻總會想起,傷心的感覺沒有了,心裡面卻還是溫暖的。

正在收禮物的你,正在吃著對方準備的美食的你,若只想著不想承受對方「給」的壓力,也別忘記了那個此刻站在你對面的遠道而來準備好的禮物與飯菜,這其中他/她所迫切想給你的和當中所承載的心意,當你吃完對方為你準備的飯菜和收下那一份禮物,只要好好感受對方的心意就好了,也許你的回應正給予她/他需要的確認感。

茹素是一個選擇,像人生很多抉擇一樣只是一個抉擇。當你選擇這個抉擇的時候,或許換個方式,選擇去理解別人會產生出的想法,接受當中帶來的不適感,畢竟這也是這一選擇的一部分。

謝謝,我感受到了。有點俗俗的禮物,包含他不確定的心;正中紅心的小禮物,他原來也有關注我的小心思;意料之外的禮物,對方看到這個禮物的時候,原來想起我。

記得一次師父給我們發來了韓國寺廟的曬著一朵一朵的蓮花燈,我們問那是什麼?師父說:是眾生心。

 

無所畏懼到無所畏懼

最近接觸的哲學是海德格爾,讀書會正在討論《金剛經》,休閒的活動則是散步。昨天讀到海德格爾的紀念講話《泰然任之》裡的一段話:「對事物的泰然任之與對神秘的虛懷敞開從來不會自行發生。它們不會偶然地降臨到我們身上。兩者唯從持久的、無畏的思中成長起來」。

不知道為何,我讀海德格爾的時候,都常常覺得像在看佛經。「無畏」在這段話說得很好的,但是對海氏而言,「思」才是題眼。

我不知道別人的小時候會不會像我第一次朦朧意識到人是會生老病死的時候,產生出「那與我無關」的想法。似乎這整個周遭的世界是虛擬的,假的,進而產生出我可以從生老病死中豁免的願望。現在回過頭看,那時候那麼小,竟然有恐懼,還有恐懼誕生的願望(妄想)。

「無畏的思」在我的理解看來就是接受面對世界的感受。不會在別人對一件事情上因為他是權威,他的觀點,而雪藏、否定自己所有所思所感,直接摘取別人的果實。這裡指出的是個體的「信心」,你可以在叢林中站立起來,生長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具備思的人。

好玩的,閱讀海德格爾令人想起自己的小時候——「有一種存在者即人類相信所有存在者都是為他而存在的」,因此有些人可能在一出生的時候,因為有思想,有了我是世界中心的錯覺,但那是人類的世界,並非世界。所以面對事物的泰然任之和虛懷若谷不會突然而來,是持久不斷地思,讓你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這個時候,你才是真的在世界之中。

你是世界的其中一員,而不是世界的主宰者,你欣賞這個世界,而不是消費這個世界。這令我想起了讀書會,師父問我們何為「無所通化分」,我想起了散步:你從任何的場所,簡單地走出這一棟大樓,往公園走,這個時候你不是學生、你不是任何人,散步中的解脫感,你走在林中,和周遭融化在一起,沒有你和我。

 

頑石點頭

爸爸前一陣子為一些事情所擾,心不安定。他擁有一手很好的書法,是天賦。平時都不曾練習,也不願意教授我,只因他說:「書法沒得教」。

托師父的福,讓頑固的爸爸終於肯寫下一張完整的心經,不情不願的,前前後後拖沓了半年的時間。每一次我提醒他抄寫的時候,他都和我說「明天」,賴坐在躺椅上,賴皮。一直終於到達去韓國見師父的前兩三天才匆匆忙忙的書寫一整張完整的心經,交差。

我想擁有這樣的天賦同時不是那麼好的事情,他的確可以在兩三天的時間就寫出好看的字體,卻容易成為怠惰、隨性的理由。錯過了那麼好的與這件事相處的機會。

今天,媽媽傳來了父親抄寫心經的照片。在我吃著辣辣的豆腐鍋的時候,完完整整的心經抄寫好了,眼淚馬上就落下來了。

很不容易吧,很辛苦吧,這段時間,我的爸爸。一切都會過去的,我們輕輕地、慢慢的放下吧,好嗎?

因為很丟臉,所以假裝這豆腐鍋實在太辣。

後來和媽媽聊,才知道,前幾天爸爸試水彩,或許紙不好,中途中斷。今天下午默默開始抄寫了心經,爸爸很專注的花了3個小時寫,一直陪他到6點才寫完。

因為是真心的,隔著屏幕都能馬上感覺到。

鐵樹開花了,我看見了我父親的心。

爱情热症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19世纪的女性作家,出身在美国纽约的上层家庭,代表作为《纯真年代》(1920年)。她作品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末的生活与价值观。今天分析的是她的短篇小说Roman Fever(《罗马热》)。与《纯真年代》相似的是两部都是在讲述上流社会的男女恋情、婚姻与爱情、理性与感情,反映男女在当时的社会的困境。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篇具有女性意识的小说,作者在短篇的篇幅中讲人情世故、象征、两位主角的所属群体,社会的权力结构写得十分丰富。在参考读者的读后感时,有一篇如下写道:「现在读小说竟有超越故事的清醒……以往读小说总有很强的代入感」。我与这位读者的感受相同,但是我想并非我的阅读能力所致,更多的还是因为作者塑造人物与书写小说的能力的卓越,她准确地勾勒出来主角所处的社会情境中女人的形象,所思与所为。作者创造的角色是能够提供空间去讨论的,无论是Mrs.Slade或者Mrs.Ansley。作者创造的两个人物使我们会去分析评判她却不会想去模仿她们。

G:Grace    A:Alida   B:Babara   J:Jenny

这个故事设置的地点为罗马,时间段为中午至夕阳。在这篇故事中,G和A是中年美国妇女,她们和她们的女儿B和J一块拜访罗马。这两位妇女初次见面(认识)的地点为罗马,25年前。年轻的G甜美宁静。当年轻的A知道G爱上自己的未婚夫Delphin。A面临巨大的威胁,对G产生憎恨与妒忌的心理。出于嫉妒,A假冒自己未婚夫的名义,给G写了一封幽会的邀请函。她引诱G赴空约,让她因为Delphin的失约而感到伤心绝望。当G了解到这封信不是D写的,G感到十分失望(一直以来G以为这是D给她写的信,且为唯一一封)。事实的真相是,她并不是单独赴约,D并没有让她等候,并且因为那次的约会使她拥有了他们爱的结晶——Babara。

虽然这两家人分享了许多共同的回忆,但是A并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一直到丈夫的去世,A想以赢家的姿态揭开那封信的事实,却被意想不到的更巨大的谎言所震撼。

虽然A和G的性格完全不同,A活泼、外向、掌握话语权;G安静、内敛、话不多。看似不同的两人,实际上共享了许多特点,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许多相似。从她们女儿的角度而言,她们一样都是无所事事的中年妇女。这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母亲)的看法。A对于女儿们的看法表示惊讶,但G并不。她不仅认可,还附和说:“这不是只有我们如此,我们必须记得这是一个现代母亲的集体形象”。除此之外,她们来自一样的社会阶层,拥有相似的品味,甚至是一致的处境:中年守寡的妇女,拥有漂亮的女儿。拥有外表体面的生活。

虽然他们分享了许多共性,但是却不了解彼此,也不了解他们的女儿。A和G相互隐瞒对方数十年的秘密。带着恶意与亏欠的心情,彼此不断暗自审视对方的生活。通过他们的对话,G的生活就像是她手中的纺织品,在25年来,她小心翼翼地不断编织自己的谎言。在编制的同时,真相也愈来愈明晰。也许A善于隐藏的性格惹怒了G,G才不断地用言语去刺激对方。G是如此的安静,但是暗地里也同样不断地审视着A,在她内心其实是瞧不起G的,她觉得G并非表面上看上去的聪明,她为她所拥有的生活理解为“悲伤的人生”,一个充满错误和失败的人生。

作者或许也试图透过这个故事批判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异化的关系。“I’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 don’t in the least how much more about each other.” Said Mrs.Ansley.” And perhaps we didn’t know much more about each other.”这是Grace对Alida说的话。对两位妇女而言,女儿是她们竞争的筹码之一,A不喜欢女儿的理性乖巧,希望自己的女儿性格大胆、奔放、浪漫,或者说更出众一些。这是因为她希望女儿可以以年轻与大胆的性格结交上流社会最抢手的男孩,她害怕女儿沦为对方女儿的陪衬品,因为如此一来她就会在往后的日子矮G一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由恐惧、愤怒、妒忌所占据,进而诅咒对方的生活。

价值缺失

A总是拿G和自己比较。G拥有甜美宁静的性格,对于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话中:A强调与未婚夫订婚一事,他认为婚姻可以保护她在爱情和社会中的地位。婚后作为一名出名律师的妻子,或许是她最为得意的时光。她的社交本领得以发挥。可以注意,她都以Delphin的附属品之存在被人所注意:品味不错的律师太太。丈夫的死亡,她的身份与价值产生巨大的落差,那乖巧懂事的女儿无法让她发挥作为一个母亲的价值。因此只能羡慕朋友的女儿,万众瞩目的Babara。

因为比较心的升起,害怕被G瞧不起的A,她的恐惧感让她无法自控地幻想Babara抢先Jenny得到好归属,而G过上自此过上比她优越的生活,成为一位优雅的老太太。

自以为拥有一切的她在双方丈夫去世之后,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对方的面前。试图以那封信的真相打击G,随着时间的流逝,天空渐暗,象征邪恶的月亮在人间渐渐升起。他们之间的秘密也即将成为攻击对方的武器。在对话中不断以回忆的方式来试探对方,挑起敏感的话题。相反地,G并不主动选择话题,即便在回应中她也是再次确认,才表态。她是一个谨慎的人,善于自我保护,面对朋友的问题都可以从容不迫的回应。A对于G的善于隐藏感到不满,因此不断以话语刺激对方。

从罗马景色,提及罗马热病。提及三女性的艰巨任务,提及恶毒的姨婆如何残害亲妹妹(因为两姐妹同时爱上一个男人)。G的回应总是不如自己预期,为此G为A感到遗憾。除了得到婚姻外壳之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获。从妻子的场上退下,母亲价值的失落,乃至最后女人价值的失落。采摘鲜花的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却享受了鲜花的生命力。A死守婚姻的外壳,自以为独享Dephine的25年。

参考一些文章,都十分重视「古罗马斗兽场」这一象征,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文明与帝国的象征,但如今已经衰败。但是G在谈话中谈到在夜幕低垂之时,这个地方是无处可去的爱侣幽会的场所。你可以说这象征了人与人、人与兽之间的战争、理性与情感的战场、制度与人性的竞技。「竞技场」这一象征为这一则故事增色许多,可以引发更多深入的讨论。以「罗马病」为题,以衰败的罗马竞技场这一「废墟」为图景,加以阴暗、潮湿、危险的氛围来渲染这一场所。它可以将「爱情」视作一种病,作者的态度是褒贬,我无从晓得,但是她揭示了19世纪末男女面临的婚姻与爱情的困境,人性欲望的样子。

 

为何林中空地,何为林中空地?

林中空地(Lichtung)是海德格尔喜爱的一个哲学术语,是一个在场和不在场公开着的场地,象征光影交织的有限性,注意这个光芒不是光芒四射的阳光。光因这个空间而存在,是因这片林中,这个场地,才得以看见黑暗与光明。

我活了27年,曾有几个时刻为这个世界震惊过几回,就是简简单单的:「我在这个世界存在着,而这个世界仅如此活生生地存在着」而感到震惊。

我喜欢文字,应该会有几方面的文章在这里安置:

一、宗教哲思:从小就与宗教有着深深浅浅的缘分,最近对华严经有一点好奇,会断断续续地学习。

二、生活与散步:我的大鱼(导师)告诉我散步的重要性,最近开始散步,当中有一些小小的感悟,会慢慢书写。

三、读书笔记:喜欢读哲学,其次才是小说,也喜欢看电影,在这里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

四、物:最近一直关注物品和人,物品与世界的意义,我想也会分享一些关于「物」的文章。

五、情感: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沉陷在自己的情感天地中,我想对此我也有话可说。

六、诗歌:诗歌是保存很多惊奇的载体,有时候诗歌也会到来,幸运的时候可以记下。

这些分类并不绝对,毕竟他们互相构设,成就了将来、曾经、此刻的我,而且我也不是一个受限的人。

先这样吧。